

文/刘东华
我想,看了这个题目之后,可能有很多人莫名其妙。
有什么好吃的,可以让吃货们如此一往情深?
大多数人是猜不到的,在鱼台,除了小龙虾在全国爆红,这一道美味,丝毫不比小龙虾逊色,但向来低调、内敛,徐步缓缓,藏在深闺,颇具大家闺秀的风范。你越想迫不及待,人家却犹抱琵琶半遮面,撩你的欲望,让人欲罢不能。
不信是吧?告诉你,这一款美食,叫螺蛳,俗称“乌喽牛”。
如果我没猜错的话,现在你正悄悄咂巴一下嘴,否则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吃货。
螺蛳的种类很多,我们这里常见的螺蛳,应该是那种小田螺,圆圆的那种。外表憨态可掬,肉质丰美。
为什么是四月呢?江浙一带流行一句俚语,“四月的螺蛳,赛肥鹅”。人家会夸张,螺蛳的那丁点的肉怎么能和肥鹅比呢。赛肥鹅,赛的是口感。
四月,是春光无限的时候,田螺作为深藏在湖泊、坑塘、水田里的物种,经过一个冬天的调养生息,这个季节正是开始活跃的时候,肉多、无子,少有泥腥味,鱼台沿湖人家,是捕捞螺蛳的旺季。
在湖里,捕捞螺蛳有自己特制的工具,或许很多人都见过,操作也相对简单,沿湖的浅水里,螺蛳的数量巨大,他们早出晚归,螺蛳装满仓。吃螺蛳,要先把它们放在清水里静养几天,让其吐尽腹中泥沙污物,据说这样做能把螺蛳中的蚂蟥,或其它寄生虫吸引出来,烹调之前,先把螺蛳的尾巴钳掉,烹饪入味,也容易把肉从壳里吸出来。
先不说吃。普及一下历史文化知识。吃螺蛳,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饮食文化,现在很多影视作品或者文学作品里,凡是写到吃,很多会写大口吃肉、大碗喝酒,表达一种粗狂、彪悍的民风,其实不然,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误读。
孔子说的,“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”是有依据的,比如,吃螺丝。
其实我和你一样,没见过古人吃螺蛳,但的确他们很会吃,也吃得很精细。很多考古学家可能都会忽视这个问题,就是远古的时候,喜欢装扮自己的美女们,几乎人手都有一条漂亮的贝壳项链。不仅有贝壳,也有很多大大小小的螺蛳壳,色彩斑斓的,挂在脖子上很拉风。
这不是我编的,很多考古现场,都发现了大量的螺蛳壳。如果有兴趣的人,可以到鱼台的栖霞堌堆或者罗屯的香城海、前李堌堆的遗址上去找一找,现在还能找到螺蛳壳,并且都在高处,距今都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了。
在以吃为治国大事的中国历史上,这些贝壳不是找来当装饰品的,是为了吃。作为装饰品,只是一种副产品。
所以,在鱼台吃螺蛳,比吃小龙虾的时间要早的多。
你可以想象一下,过去,天热的时候,两个光着膀子、围着兽皮的男子坐在那里,吃着螺蛳、喝着小酒。然而,跨越了几千年之后,两个男子仍然是光着膀子、穿着裤衩坐在那里,吃着螺蛳、喝着啤酒,场面并没有太大的区别。
螺蛳的吃法肯定是祖传的,让你没有办法创新。
所以,很多人说自己是吃货,缺少一些技巧行的考评,你可能爱吃、能吃、吃滴切,但不一定会吃。
螺蛳的吃法,通常用牙签,撬开螺蛳的盖子,把螺蛳肉挑出来。说起来步骤简单,做起来要眼尖、心细,挑出来的螺蛳肉,还得去掉尾部的杂质,然后才放进嘴里,细嚼慢咽,手、眼、嘴巴配合默契,考验耐心。
小的螺蛳,要剪去尾部,同样用牙签挑去盖子,用嘴巴吸,吸的力度要适中,不能太大,也不能太小。用力太大,可能把螺蛳一起吸进嗓子里去了,有几分风险。吸力小,吃不到,让人干着急。尤其是人多的时候,眼看着别人的眼前吐出了一大片的螺蛳壳,你还摆弄着一个螺蛳不知道如何下口,手忙脚乱,实在有愧吃货名声。再说,人家吃饱喝足走了,你还得最后一个买单。
这就是我开头说的,为什么要做一个优雅的吃货,一个人要有气定神闲、谈笑风生、锦上绣花的功夫。一手拿着牙签,翘着兰花指,挑出一只螺蛳,咂一口小酒,这才是春风得意的感觉。